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Instagram
e潮
【科技Talk】Edits能从收集灵感到发布视频,IG挑战CapCut霸主地位
当我在测试时,“Edits”不仅仅是剪辑工具,它是创作者的一站式平台,能够剪辑、拍摄、收集灵感和追踪视频的成效。 在众多剪辑应用程式里面,CapCut(或剪映)一直是许多创作者的首选。不过,Meta想要挑战CapCut的霸主地位,针对Instagram(IG)创作者推出了全新的视频剪辑应用程式“Edits”。 当我在测试时,“Edits”不仅仅是剪辑工具,它是创作者的一站式平台,能够剪辑、拍摄、收集灵感和追踪视频的成效。当你打开“Edits”时,底部有5大核心功能图标,从左开始是Ideas、Inspiration、Projects、Recording和Insights。 首先,“Ideas”是灵感草稿库,当你点击右下角的“+”,就会出现虚拟的便利贴,随时记录你的创作灵感和感悟。同时也会显示你所收藏的Reels短视频和分类管理,方便随时参考。 “Inspiration”是汇集了当前流行的Reels视频和热门音频,你可以一键套用这些的音频、收藏起来或点击“+”,写下你想要参考或学习的部分。之后可以在“Ideas”的“Saved”查看。 “Insights”是创作者必看 “Projects”是指你正在处理的视频。当你点击“+”,上传视频和照片之后,就会直接进入剪辑界面。如果你是制作英文内容的视频,那么“Captions”功能会大大地减轻工作负担。因为它可以自动识别语音并生成字幕。惟,目前仅支援英语,希望未来可以新增更多语言。 “Recording”是应用里面的内建拍摄功能,它可以拍摄长达10分钟视频,支援4K 30fps的画质(应用显示可拍4K 60fps HDR视频,但未开通),而输出的视频不会有任何浮水印。这意味着,用户在“Edits”所剪辑的视频,可以上传到任何平台。 最后一个是“Insights”,创作者可以查看更细致的表现数据,比如每个Reels的“略过率”(Skip rate)、分享率、平均观看时间等。此外,它还可以看到整体Reels的浏览量来源,比方说Feed、Reels Tab、Stories等等。创作者可以追踪这些数据,然后再做出调整。 与Capcut相比,IG的“Edits”有很大的优势。IG并不想只做剪辑工具,而是创建一个创作者的生态系统,让他们可以一站式地管理内容、记录灵感和追踪视频的数据表现。
1星期前
e潮
即时国际
防青少年假扮成人用户 Instagram测试用AI确认年龄
照片与视频分享应用程式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周一表示,Instagram已开始进行测试使用人工智能(AI)来确定使用该应用程式的孩子们是否有谎报他们的年龄,假扮成人。
3星期前
即时国际
国际头条
Meta反垄断案开庭 | 称Meta竞争对手众多 扎克伯格驳斥垄断指控
社媒巨擘Meta首席执行员兼联合创始人扎克伯格周一在华盛顿一家联邦法院出庭作证。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Meta提起诉讼,指Meta滥用市场支配力,通过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扼杀潜在竞争对手。
4星期前
国际头条
即时国际
Meta反垄断案开庭 恐被迫出售Instagram、WhatsApp
社媒巨擘Meta反垄断案今天开庭,美国政府严厉批控Meta滥用市场力量,在社交平台Instagram和通讯应用程式WhatsApp成为竞争对手前将它们收购。Meta可能被迫出售这两间公司,出售Instagram或导致公司广告业务减少一半!
4星期前
即时国际
即时国际
美国笨贼 Instagram 炫耀犯罪自投法网
加州当局周一表示,三名笨贼在抢劫 260万美元(约1153万令吉)时遗留了一部手机,后来还在Instagram 上吹嘘自己是犯罪团伙身份,因而被迅速逮捕归案并定罪。
1月前
即时国际
最新文章
元首后遭冒名开IG 元首分享截图打假
国家元首后拉惹查丽苏菲雅遭人冒名,用“Raja Zarith Sophia”的身分在Instagram开假账号。
3月前
最新文章
News
Over 5 million views on 15-year-old teen who cooks a Christmas feast for family
15-year-old boy who prepares a Christmas feast of 14 dishes single-handedly for his family not only stuns his family, but shoots to fame on Instagram with more than 5 million views so far.
4月前
News
封面头条
调查:面对诈骗骇客网霸威胁 13至17岁 每日沉溺社媒3小时
我国13至17岁的少年,几乎有一半每天花3小时浏览社交媒体平台,他们所面对的3大主要网络威胁是诈骗、骇客和网络霸凌。
5月前
封面头条
总编时间
陈汉光.Meta打网骗,有诚意,或演戏?
Meta各个平台用户之多,全球最高,在大马也有2235万之众,相等于人口的64.8%,高居各社媒榜首,责任重大,故此若有心封禁网骗,理应配合本地法律所需,以行动带头响应注册。
6月前
总编时间
即时国际
Meta测人脸识别技术 打击名人假广告和取回户头
假冒公众人物打广告、开设假户头行骗的情况日益猖獗,社交媒体脸书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拟用人脸识别技术,打击移花接木的图像;用户的户头日后若被冻
7月前
即时国际
即时国内
Instagram卖名牌包是骗局 警方吁受骗者报警
警方证实,已接获数起关于在Instagram平台上销售假冒名牌包包的网络诈骗案件的报案。
7月前
即时国内
百格新闻
全球IG赞数 小贾斯汀包办冠季军
2024上半年IG照片,全球按赞数排行榜出炉,截至9月4日,光是“小贾”Justin Bieber就包办冠季军,而照片都是与爱妻和宝宝有关。
8月前
百格新闻
全国综合
同事误解“Close Friend”意思 把不喜欢的也拉进密友群
社交媒体Instagram上的“Close Friend”,是密切友人还是屏蔽讯息,傻傻分不清楚!
9月前
全国综合
e潮
搞懂IG触及率,这个指标定成败
如果一个贴子的留言和分享次数很多,那便意味它的互动率很高,有机会入选为热门贴子。 很多人以为“Likes”是决定一个Instagram(IG)贴子内容成效的唯一指标。其实不然,是需要结合几项洞察指标来判断,才能了解粉丝对内容的反应。比方说“Reach”、“Plays”、“Accounts reached”、“Accounts engaged”、“Impressions”之类。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贴子的留言和分享次数很多,那便意味它的互动率很高,有机会入选为热门贴子。倘若很多人选择收藏贴子,证明有关贴子的内容有解决到用户的“痛点”。 不过,IG最近改变洞察指标,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去检视贴文的触及率。IG在官方的“Creators”账号透露,未来会统一以“Views”(观看次数)作为Reels、直播、照片、照片轮播(Carousel)、限时动态的主要洞察指标。 Reels一直是IG重点推广的贴文形式,而“Views”将会取代“Plays”。它会计算Reels的播放次数、重播次数;而至于非Reels的贴文,过往是用“Impressions”(展示次数)来评估贴文的成效。现在有了“Views”,IG会取消“Impressions”的功能。 3个不能错过的指标 对我而言,这次更新有一个关键要素——重复观看次数。由于重复观看次数会被计算在总观看次数里面,无论是Reels、贴文、照片轮播,只要有用户重复观看、留言、转发,就有机会提高一个贴文的热度。而“Views”是一个很直观的指标,想要吸引更多人观看,就要记得黄金三秒法则。在视频的前3秒,利用爆点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到底要怎样提高贴文的触及率?毫无疑问,点赞、留言、公开转发、收藏非常重要,但IG主管莫瑟里6月份接受YouTuber“Colin and Samir”的采访时有提到另一个指标——“Send Per Reach”,意思是有多少个人会主动将你的IG贴文转发给朋友。这里的转发指的是私讯,不是公开转发到限时动态。在采访中,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转发可以促进大家紧密联系,彼此互相开启话题,或收到转发后,会主动去探索新的内容。 随着IG推出“Views”,莫瑟里日前再次发贴分享,创作者可以着重在“Views”、“Reach”和“Sends”,去留意贴文的影响力。 相关文章: 创造4分钟充电“奇迹”:320W充电速度到底多快? 突破劳力短缺瓶颈,机械手臂让效率翻倍
9月前
e潮
星云
从前与现在/黄欣隆(古晋)
屋外阴沉的天,三楼教室的欢声笑语不断,凉风透过百叶窗,带来一阵外头树林的芬芳。 我是个小六生,刚从外面的篮球场嬉闹回班,浑身臭汗。这是我在小学的最后一年,也是尾声。在结束UPSR后,老师们不再束缚我们。他们打开体育室,让我们尽情玩耍。班上的同学分成许多不同的小团体,各自玩着桌游。 我喜欢下象棋,享受在棋盘对弈的滋味,更喜欢胜利后的成就感。除了象棋,那就是飞行棋。在这段无需上课的日子里,同学们的缺席率也变得少了。 一天,音乐老师来到了班上,分给了我们一些乐器。我被分到了一个响板,这绝对是最简单的乐器,相比那些被分配到笛子和口风琴的同学。他们是音乐老师的重点关照对象。老师不停地指挥他们演奏,他们是整场表演的主心骨,我只是需要在特定节点,打响手中的响板而已。 教室里,支离破碎的〈友谊万岁〉不停重播着。 小六生涯的最后舞台不会如此简单,演奏一曲〈友谊万岁〉只不过是惯例。老师仍是需要指挥着我们,排练多两项节目。要组织一群跟猴子一样的小学生并不是一件易事,老师总是尽量安排简单的表演。最后,她决定让我们表演一首手语歌和舞蹈。我有过一次手语表演的经验,依稀记得是在二、三年级的时候。那一年,我们表演的是〈隐形的翅膀〉。我的动作笨拙,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要学上好几遍。我也总记不起动作的顺序,所以我从不是站在舞台的中心。 我们每天排练着手语和舞蹈,没有察觉某种情感已经悄然而至。我以为自己巴不得离开学校,可是在入夜的时候,我偷偷戴上耳机,一遍遍听着即将表演的曲目,一双无形的手,也悄悄掐住了我的心。 毕业典礼的前一天,我戴着白手套,跟着同学们在老师的指挥排列成队。我终于学会了所有的动作和顺序。她一次次嘱咐我们,要记得自己站着的位置。 “如果你忘记了,就看看两边的同学是谁。” 这时候,他们的脸庞都还是清晰的。 舞台下坐满了全校师生,还有受邀出席的父母。我们一大班人,第一次规规矩矩地排队,认认真真地站着,一颗心比以往都还要沉重。一首歌的手语动作,我们早已了然于心。当前奏响起的那一刻,直到结束的尾声,我们没有落下任何一个动作。 想起那一句老师叮嘱,看一看身边的同学。这时候,他们的脸庞都已经模糊了。 明天因为有新起点 今天必须说再见 天下没有不散的席宴 ——〈离别歌〉 我小心翼翼转动着方向盘,担心车子碰到一到放学就四处乱窜的学生。原本热闹的校园在初一新生入学之后,变得更加活泼。或许出自对新环境的好奇,他们总是有用不尽的精力,我总能听见他们的嬉闹声。 当我走进初一班级的时候,他们起立敬礼的声音总是洪亮。上课的时候,老有些同学非常吵闹,我的脾气硬不起来,只能一声声提醒他们保持安静、专注,最多也只是用指关节在白板上敲响几声。 现在的学生可不像是以前,他们更加活跃在网络世界里。所以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在网络世界的身分就被起底了。在Instagram里,我收到无数的关注请求。有些老师提醒过我,别让学生关注社交账号,可我并不在意。 我和学生们几乎都有互相关注,我也不曾介意,依旧自在地分享生活。他们亦是,大方展现真实的一面。 前段时间,Instagram推出一个新功能,那就是在聊天室里的便签,开始能够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原本,我对这个功能的出现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偶尔点开几首歌曲听一听,打发时间。 后来,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会使用这个功能,分享一些歌曲。我逐渐感到好奇,这些与我相差8、9岁,甚至有些已经是10后的小孩,他们都在听些什么。根据刻板印象,我会先想到网络上千篇一律的口水歌,歌词没什么内容与美感。当然,不排除很多学生的确也在分享类似的歌曲。然而,当我看见一排的歌曲名字时,出乎了我的意料。 比我想像中的不同 他们仍然在听周杰伦、林俊杰,那些已经将近20年的歌曲。也有人,听着欧美的饶舌、日本的city pop,甚至还有经典的粤语老歌。或许,在这一刻,我才明白他们远比我想像中的不同。我总以为,他们从小沉浸在网络世界,在同质化的潮流里浮沉。现实是,他们比我想像中的更加个性多元。 其中一个平日在课室里最顽皮的学生,他的便签里分享了一首歌,张韶涵的〈有形的翅膀〉。午后,我不停回放他便签中的歌曲,一边听着,心里想着的却是小时候的那首〈隐形的翅膀〉。曾经那隐形的力量,也逐渐变得清晰。在一次次的循环播放中,总有那么一个节点能让我出神。 从那时候,只是一个连学手语都吃力的小学生,到如今的初入杏坛,明明是十余年漫长的过程,可居然也只有像是一首歌那样的短暂。偶尔,我在办公室走廊里的恍惚,是看见十几岁的少年正在操场上嬉闹、奔跑。教室里的起立和行礼,我有时还会无所适从。 以前那些模糊的脸庞,现在有些已经淡忘,而有些依然清晰可见。
11月前
星云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别打给我,我有“电话恐惧症”!
手机铃声响起,看了一眼来电显示,长叹一口气……待铃声终止,打开通讯软件输入:“不方便接电话,有什么事吗?”然后发送。这是你接获来电的惯性反应吗? 电话面世初期,并没有来电显示,人们会好奇——是谁来电?随着科技越发达,人人皆有智能手机,而通讯方式增多,不再仅限于通电话。如今,大家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如WhatsApp、脸书、Instagram等彼此联系,“煲电话粥”似乎逐渐被淘汰了。随之而来,是越来越多人有“电话恐惧症”——对通电话产生恐惧。 BankMyCell网站调查指出,年轻一代从小在“荧幕前”长大,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与他人轻松建立关系。他们可能担心通电话时说错话,给人留下负面印象,于是宁可“躲”在email、简讯后,以文字方式沟通。 调查显示,其中63%的千禧一代以“我没发现手机响或震动”为不接电话的借口,12%则使用“线路不好”。该网站也指出,与其替拒接电话的年轻一代贴上“没礼貌”的标签,不如学习适应现时代的沟通方式。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Z世代青少年,属于数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他们从小与各式各样数位产品成长,与电脑、网络共存,接触多元的沟通方式,他们所“分享”的,不再只是家常、学业,而是短视频、梗图等,透过网络上流行的元素表达自己。现今,许多青少年甚至逐渐抗拒“原始”的电话沟通方式。 大部分受访的青少年认为,最有礼貌的致电方式,是先发讯息告知通话目的,如果讯息沟通就能解决问题,那通电话——还是免了吧! “电话恐惧症”渗透在青少年生活中,可他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只是“电话”的沟通方式吗?抛开电话,是否就能毫无恐惧地与人沟通? 【动力青年‧你说】 Max(18岁/男) 面对面交流最好 我的朋友多数喜欢使用微信、Instagram聊天,但我更倾向于电话沟通。如此一来,我能清楚传达资讯,不像打字或语音,无法有效表达情绪,双方都有可能“会错意”。 若没有紧急事情,我才会选择讯息沟通。我是个没耐心,且会“秒回”讯息的人——收到讯息后,立即点开回复。但有些朋友会“拖延”回复,短则数十分钟,长则几小时,常常让我等得不耐烦。 对我来说,透过社交媒体传简讯更多是为娱乐性质,比如与朋友互传memes(梗图)、短视频等。如果可以,我会面对面与人交流;退而求其次,就打电话沟通;讯息打字,是最后的选择。 Sampson(18岁/男) 有急事才打电话 我更喜欢透过讯息联系,这让我有更多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心情回信。为了更好地表达情绪,我有时会使用表情符号。但是,若打电话就必须即时回应,我会措手不及。 我并非“机不离手”,做事情时,我会打开“勿扰模式”,这样就不会收到来电或讯息通知,这使我更专心。随后查看电话,若有讯息,我会一一回复;当然,有时也会“置放”一处,想着待会回复,之后却忘了,常被朋友调侃是个不喜欢回信的人。 有时候必须打电话给陌生人,比如致电银行处理事务,我会紧张。对我来说,若可以通讯息解决的事情,那最好还是讯息处理,有急事才通话。 Yoo(18岁/女) 打电话要看对象 我认为打电话需要看对象,若是相熟的朋友打来闲聊,那绝对没问题。但有时候接获“麻烦人物”来电,比如父母要我处理事情,或是补习老师打来,我会故意不接;相熟的人来电,我会有些焦虑,待对方盖了电话,才讯息询问什么事情,再决定是否有必要通话。 我更倾向以文字沟通,先将讯息整理好再发出。若是重要事情,我会很快回复,赶紧将事务处理好;若是与朋友聊“废话”则不着急,最终甚至可能忘了这事。除非是急事,否则我对“已读不回”不会很介意。 讯息沟通当然也有坏处,有时候可能让人感到敷衍,或无法清楚表达情绪,因此我会使用各种表情包,沟通也不会冷冰冰。 【动力青年‧我听见】 父母需陪伴孩子 这时代,“电话恐惧症”不限于青少年,许多人接获未事先说明的来电时,都会质疑为何贸然打来。唯我在接触少年人时,发现他们确实更敢于“拒绝”接电话——有的直接挂断,再以讯息询问;有的过了许久才回信;有的甚至完全不理会。 有的青少年也会“选择性回复”,比如在社交网站回应留言,但不回手机讯息、不接电话。其实,他们的“触觉”很敏锐,察觉到我找他们的目的,若是需要他们“做事”,便会迟回复。这也可以理解,就像成人不喜欢在工作时间外处理公事,青少年也不喜欢在休息时间接受“压力”。因此,除非事态紧急,否则我会先传讯息给青少年,说明情况,让他们有时间消化,再回复讯息。 此外,青少年经常沉浸在网络世界,表达方式也较“间接”,比如在社媒平台互传短视频、歌曲、梗图等,沟通已不像过往那般直接,以说、写来表达想法和情绪。因此,长辈尝试与他们沟通时也可能面临问题。为了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不时关注网络流行元素,寻找共同话题,同时,也成为青少年与长辈之间的桥梁。 另外,青少年面对沟通问题,也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比如,父母忙工作,把手机当“保姆”,孩子习惯与荧幕中的网络世界相处,未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于是与人交流时感到陌生、恐惧。其实,孩子需要陪伴、关心、引导,从良好的关系中学习与人交流,间接减少通电话恐惧。 鼓励有“电话恐惧症”的少年人,尝试找出恐惧背后的原因,是因不擅长交际、习惯待在舒适圈、对长辈的“嘱咐”感到压力?从而再适当改进。当然,不排除有些少年随年龄增长,历练更多了,更懂得与人沟通,“电话恐惧症”也就不药而愈。 “练习”了再通话 多数青少年选择讯息沟通,是因更有自主权和可控性——先读或听讯息,再按照自己的步伐,决定如何回复。此外,还可以在发送讯息后删除或修改,让人更有安全感。若是通话,不但无法“预览通话内容”,还须即时回应,这使一些人在致电或接听电话前紧张、害怕,因他们无法“掌控”别人的回应。 此外,青少年可能会以关系来衡量“是否接听电话”。比如父母打来,是要吩咐我做事吗?补习老师打来,是要问我为何缺席吗?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沟通方式增多,人们感受到的不是更自由,而是失控。 建议青少年多留意:只是对电话沟通感到不自在,还是平日交际也是如此?是因面对面相处比电话沟通更自在,还是担心师长致电“追究责任”而压力?从中反思,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焦虑?无论如何,建议青少年可在通电话前“练习”一遍,或将重点写下,这有助于让通话更流畅。 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他们从小接触的沟通方式多元,也有特定沟通模式,因此已甚少通电话。我们可以用他们舒服且习惯的方式联系他们,从中建立关系。父母们,若你家孩子也有上述情况,也可以反思,为何孩子会有“父母打来就是要骂或吩咐事情”的刻板印象;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否需要改变呢?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接住青少年驿动的情绪——生命线协会95少年特使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推广文学教育 亟需各方联手 ——“中学老师的文学课堂” 华文老师文学教学研讨和演绎观摩会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11月前
动力青年
更多Instagram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