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EPF

30分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别把公积金当提款机,也别以为月领是被限制自由;真正影响你退休生活品质的,依然是你对财务的认知和执行力。 最近,政府在《第13大马计划》中提出:未来的雇员公积金(EPF)新会员,或许会改为月领退休金的形式,而非一次性提领全部储蓄。 此消息一出,社交媒体和通讯软体群组都炸锅了: “这是我的钱,还要你来管我怎么用?” “我工作一辈子,不就是为了退休后可以爽爽花钱?” 作为一名理财教育者,我明白这种情绪。但,我们不能只用情绪来判断政策,而是要用逻辑与财务思维来看待这个改变。 公积金不是奖金,而是你的退休命脉 很多人把公积金当成“退休奖励”。努力工作了几十年,终于可以一次性提领,买车、旅游、装修房子,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但,现实是:公积金不是奖励,而是你未来几十年的基本生活保障。 如今,马来西亚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6岁,如果你60岁退休,那就表示你还有20年以上的人生要过。而你唯一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可能就是公积金。 所以,它不是你用来“犒赏自己”的奖金,而是你老年生活的“现金流发动机”。 一次性提领 vs 每月提领  哪种更好? 我们来比较一下:   优点 缺点 一次性提领 灵活自由,可用于大额消费或投资 一次性清账,心理上有“拥有感” 有利于自主控制投资项目 容易一次花光全部积蓄 不会理财者容易被骗或亏损 通胀风险高,钱若未妥善投资将快速贬值 每月提领 有规律的现金流,便于生活规划 降低冲动消费风险 有利于控制预算和支出 自主性降低 无法一次性支付大额开销 心理上可能觉得被“限制自由” 每种方式都有利弊,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管理这笔钱。 现实很残酷:大多数人没准备好退休 根据公积金局数据,大部分55岁的会员,平均只有约24万令吉的存款。 我们粗略一算,如果这笔钱要用20年,也就是每月一千多令吉,你觉得够用吗? 医疗、食物、房屋维修都在涨价。 更严重的是,部分人一拿到钱就去炒股、做生意,结果一下子就把钱败光,亦或不懂得节约,即便钱再多。两三年内就花光。 最后的结果呢?需要靠孩子养,成为子女负担,或者申请政府援助。 退休后,公积金怎么分配才合理? 我建议大家把退休金看作一个“多用途资金池”,公积金只是其中一个提款来源,而非唯一的来源。 退休后的财务安排,建议拆成以下几个用途来管理。以下我以“小陈”为例子来说明。 小陈基本背景: 年龄:55岁,刚退休 总净资产:3,000,000令吉;其中,1,000,000令吉存在公积金、1,000,000令吉投资在股票市场、1,000,000令吉是房产(主要是出租物业)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年均投资回报率可达10%,等于 每年300,000令吉 他给自己设定目标:第一年只花 240,000令吉,预留资金抗通胀,并让资产持续增长   第一类:生活必需基金(Essentials Fund) [vip_content_start] 小陈的生活支出:每月约 10,000令吉 稳妥起见,他预留 3年生活费:10,000令吉 x 36个月 = 360,000令吉 小陈选择把这笔钱留在公积金当作流动资金池,因为公积金有稳定收益,也能灵活提领 小陈预留这笔钱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自己在面临任何市场波动时都能安心过日子,不必卖股票或房子   第二类:长期成长投资(Growth Fund) 小陈将1,000,000令吉继续投资于股市 投资标的包括:全球大型蓝筹股(如Apple、Microsoft)、高股息股票(如啤酒股、银行股) 小陈的目标是让这些资产继续增长,为未来20至30年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增值   第三类:医疗缓冲基金(Healthcare Buffer) 小陈选择了高自付额(High Deductible)医疗保险计划,例如自付额 20,000令吉 为此,小陈准备了20,000令吉的应急金,作为可能的医疗支出。超过20,000令吉的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承包。 这笔医疗缓冲金通过公积金承担部分支出,配合流动性好、收益稳定的其他资产一起使用 目的很简单:保费便宜,医疗费用自己先承担小部分,大病靠保险理赔   第四类:梦想基金(Fun Fund) 小陈不只是为了“生存”而退休,他也要“活得精彩” 小陈分配了每月10,000令吉的预算,用于旅行、美食、兴趣课程等 比如:去北海道泡温泉、学爵士钢琴、带孙子去迪士尼 小陈清楚知道:梦想不是靠情绪消费,而是有规划地去享受   资金调整与未来计划 小陈设定一个通胀调整机制:每年视投资表现与通胀水平调整支出额度 若公积金资金用完,他将逐步变现股票或房产来维持2至3年的流动资金安全缓冲 通过“轮动”方式,他总能维持一定的现金流,不需恐慌卖资产,也不怕生活断粮   这个案例说明了:你不必每年只靠公积金生活,也不用一次性把公积金领完花光。 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系统、一个结构,让钱活下去、也让自己放心、家人安心。 如果你像小陈一样有能力投资,就让钱为你打工;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信心,那就先从管理好公积金和日常支出开始。 退休,不是一条终点线,而是一场新的马拉松。你的体力是你的知识,你的装备是你的资产配置,而你的方向,是你今天开始所做的决策。 钱要放在公积金里复利,还是自己投资? 公积金过去几年的年均回报率都坐落于在5%到6%,你有没有能力获得比公积金更高的投资回报? 如果你能稳健做到每年10%以上的投资回报,那你可以自己管理大部分资金;如果做不到,那就让公积金帮你投资,把钱继续放在里面,只提领部分所需。 重点不是谁厉害,而是你有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按照政府目前的说法,这项每月提领政策不影响现有会员。你仍然可以一次性提领、分期提领或灵活支取。只有新加入的会员才可能受制度影响,而这些人通常是更年轻的一代。 退休理财不能只看“收入流”,而要看“净资产增长” 很多人把退休生活看作“我每月能领多少钱”,这是一个误区。 真正重要的,是你整个资产组合是否还在稳健增长。“被动收入”很好听,但更关键的是: 你的资产组合有没有良好配置 你的房产、股票、现金能否灵活变现 能否在需要时卖出部分资产,制造属于自己的“人造现金流”?   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退休工资”,而不是被动依赖制度,给你多少,就领多少。 美国亦有社保制度(Social Security)每月发放退休金,但它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为了保护财务管理能力不强的人。 马来西亚若推行公积金月领制度,必然出自相同的初衷:让管不好钱的人有个最低生活保障。 政策会变,真正该变的是你的思维方式 别把公积金当提款机,也别以为月领是被限制自由。 未来的制度可能会改变,提领方式也可能调整。但无论政策如何改变,真正影响你退休生活品质的,依然是你对财务的认知和执行力。 退休不是“退出职场”,而是“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要有计划,要有节奏,要有底气。最理想的状态,是随时有盈余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 所以,不如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你辛苦存了一辈子的那笔退休金。
2月前
2月前
把每月发养老金变成制度性安排,是让你自己选择,或强制执行?如果是自愿申请,那还可以聊聊,但如果是强迫,天哥我第一个举手反对。 最近,政府抛出一个不大不小的震撼弹——探讨改革雇员公积金(EPF)提取方式。公积金或将从现有的一次性全额提取制度,改为每月发放养老金的模式。听起来很温馨,仿佛是为了照顾大家的老年生活,让你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也不怕一下子就把钱花光。 按照说法,未来的公积金将分成“可提取储蓄”和“每月养老金”两部分。退休后,你可以一次性取出一部分储蓄,另一部分则按月发放。 目前,公积金已经有三种户头: 第一户头(退休户头):只在退休后使用,主要用来累积长期储蓄。 第二户头(安康户头):退休前可用于房贷、教育、医疗费等用途。 第三户头(灵活户头):2024 年推出,可随时提款,满足短期财务需求。 而且,公积金的派息率在政府相关投资机构里表现不错,2024年传统和回教户头派息率都达到了6.3%。所以,如果我们是个乖乖不乱花钱的人,把钱留在里面长期增长,也未尝不可。 问题来了,如今政府想把每月发养老金变成制度性安排,是让你自己选择,或强制执行?如果是自愿申请,那还可以聊聊,但如果是强迫,天哥我第一个举手反对。 自己的钱,凭什么不能自己做主? 我的钱,还要你分月发给我?听起来就像,我老了之后还得每个月去和你领“宗援”,就像在乞讨一样。能活到把钱领完还好,要是命比较短,没领完的部分怎么处理? 2025 年 2 月,新闻透露马来西亚有高达650亿令吉的未认领遗产,当中包括银行存款、保险金、房产等。 如果按月发放养老金制度上路,我敢打赌,未来公积金必定财源不断。为什么?很多人把“死”当禁忌,活在21世纪却仍对遗嘱缺乏应有认知,这种陋俗最终导致人走了,钱却没人领,最后变相贡献给国家。 有子女继承还好,没生育的呢?这笔钱又会流向哪里?答案我们都懂,只是不说出来而已。 熟悉的借口:怕你被骗,所以帮你管 有人说,大马人普遍缺乏理财知识,容易被诈骗,政府帮你分月发放,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听起来是不是很暖心?但这让我想起以前接触过的一种储蓄保险,回报率平平;保险代理说这是强迫你储蓄,锁住你的钱是为你好,而且可以让它增值。对缺乏自制力的人还好说,不过天哥这种喜欢自由、找寻机会的人,如果当年真的听那位保险代理的,今天身家肯定少一大截。 公积金的回报率是不差,但如果强迫大家只能分月领取,我是不接受的。你说想要的自己去申请,我没意见,但强制?不好意思,坚决反对。 别跟我说新加坡也是这样。是的,新加坡早有类似制度,退休金是分批发放。问题是,新加坡的政治稳定度、政策延续性和公共信任度,都比大马高得多。 大马这边呢?不时就有政党互相攻讦的戏码,公积金投资也偶尔传出争议,搞得人心惶惶。后来,公积金忽然派了特别高的利息来提振信心,把事情压了下去,但也顺带暗示未来派息可能会低一点。 其实公积金派息多寡究竟怎么计算?没人能说得清楚。天哥身为股市投资者,常见公积金 [vip_content_start] 持股,但很多细节都不透明。要是还锁死大家的钱,就有点像金钱游戏了。爆之前都没问题,但没人保证不会突然爆雷(虽然概率小,但是不代表不会发生)。 别忘了,未来自由业者会越来越多,缴纳人数可能会减少,如果新钱不足以覆盖旧钱,按月发放会不会是在延长寿命?这就是个谜了,反正公积金很多细节都很模糊。 其实他们早就在试水温了,别以为这只是个提案。 公积金早就已经逐步增加提款难度。之前,户头超过100万令吉的会员可以随时提款,如今每年增加10万令吉的门槛,变相提高难度。早前亦有将公积金提取年龄提高到60岁的倡议,所幸民众反对声浪够大,最后才改为针对新会员。所以,不要害怕捍卫自己的权益。 天哥55岁后大概率不会马上动用公积金里的钱,顶多作为后备金,让它继续待在里头赚利息。但,天哥的诉求是:自己的钱自己决定,而不是被强迫锁死在一个地方。 说句公道话,公积金将大家的钱锁死,对股市投资者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大马人理财知识薄弱,很多人一拿到钱就被骗个精光,钱留在公积金,机构就能长期稳定投资马股,维持市场流动性,对股价支撑也有帮助。 问题是,大马各个部门在资金管理和防舞弊方面的记录并不让人放心。所以,天哥宁可自己管理。 客观来说,这个策略有一定合理性。它确实可以保障部分退休人士的稳定生活,减少被骗或一次性花光的风险。但,弊端同样明显:剥夺自主权、增加未认领遗产、信任不足、资金运作不透明等。 如果要推行此措施,天哥的底线只有一个:必须自愿,而不非强迫。自愿的话,想要的人自然会去申请;一旦强迫,恐怕只会徒增更多民怨。毕竟,自己的钱自己管,才踏实。只是,开放自愿申请的话,恐怕不会有多少人会送上门。 天哥想说啊,钱这种东西,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那么简单,而是我们一辈子的心血、汗水、时间换来的成果。我可以交给别人管理,前提是自己心甘情愿,而不是被人用一纸规定。钱留在自己手里,我们可以用它过日子、养老、帮家人、投资、慈善,哪怕放着不动,也是我们说了算。 制度可以改,规则可以谈。自主权一旦让出去,要想拿回来可就难了。 老话一句,口袋有钱,心才不慌。这口袋是自己的,钥匙也得在自己手里,你说是吗?
2月前
2月前
以上两个项目都透露出一个强烈信息——大家都别想退休。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点,那就是我们很有可能会步入一个永远无法完全退休的世代。 最近政府释出第13大马计划,有两个项目的考虑让许多人开始紧张起来。一个是雇员公积金(EPF)可能会效仿新加坡,一部分改为每月发放,一部分则是能提领全额;另一个项目自然就是考虑将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上调至65岁。 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我国人口老化做准备。那么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首先,先来看公积金提取方式的修改。老实说,我能够理解政府苦心,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退休人士过快花光公积金积蓄的案例,而且随着电信诈骗愈加猖狂,可以预想会有更多人会被骗光血汗钱。不过,我认为电信诈骗的威胁仍不是最主要,因为这当中有许多关卡能够预防,例如银行已经变得更加积极。 真正让政府担忧的是太快花光退休金。公积金局的年报透漏了一些有趣现象,一旦超过55岁,人均公积金余额便从25.7万令吉骤降至22万令吉,原因是许多人开始提取储蓄。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75岁后,人均公积金的金额猛增至46.4万令吉,比前一个年龄区间(71岁至75岁)的27.7万令吉高出许多。 另一个现象就是,超过七成公积金会员存款少于10万令吉,而将近九成会员没有达到公积金局认可的24万令吉存款水平。另外,存款超过百万令吉的公积金会员,只占总人数的1.1%,但他们的存款总额却占总体存款的18.1%。 既然公积金局的数据已揭示会员之间的贫富悬殊,政府也该正视一个事实:他们担心的“会员退休金不足”问题,本质上可能源于社会贫富差距这一系统性问题。追根究底,是整体薪资水平长期停滞,而薪资停滞的背后,其实是生产力不足。 因为大部分人薪资长期停滞,一旦达到能够提取公积金的年龄,就会迅速花光,因为 [vip_content_start] 他/她身边的家人都寄望这笔钱来支付其他开销,例如买房或者成家立业等。 接下来看看公务员退休年龄上调的问题。公务员的退休金与退休前薪资挂钩,假设其寿命为100岁,把退休年龄延至65岁,确实能减少退休金负债——领取年限由40年缩短为35年。不过,代价是这名公务员在65岁退休时的薪资更高,相应的退休金计算基数也会提高。 故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计算,公式左右两端的主要变量是40年和35年,另一个变量则是现阶段的薪资与未来的薪资。40年是35年的1.143,也就是说,只要5年后的薪水涨幅不超过14.3%,退休金负债就不会增加。换算成年化增长率,14.3%相当于每年2.71%。换句话说,只有当公务员年薪涨幅低于2.71%时,政府这算盘才打得响。 但是,固定2.71%的年薪涨幅,相信不会有人喜欢,尤其我国通膨率有一部分消费项目是已被政府的统制品和津贴政策控制得死死的。 从现实层面考量,调高公务员法定退休年龄,对降低退休金负债帮助不大,最大的作用是改善整个资产负债表。由于负债会锐减,资产方面因为有更长时间积累而增加,最终将导致整个股权猛增。至于盈亏表如何,就要看整体人口结构以及其他变量。总之,账目会好看非常多。 不过,从现金流来看,这么做还真不一定更优,因为政府需额外支付5年的全额薪水。我无意指责我国在公务员方面的开销实在太高,因为有相当大部分的人员都在医疗、教育,以及国防工作方面积极为国家贡献。至于那些拿着丰厚退休金的前议员们对这国家有何建树,薪资和表现是否对等,大家心中有数。 其实,以上两项目都透露出一个强烈信息——大家都别想退休。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点,那就是我们很有可能会步入一个永远无法完全退休的世代。这也不算太糟糕,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为之努力。 我曾想过从金融岗位退下来后去教书(如果那时候还需要人类教师)。奈何,许多人退休的方式过于割裂,也没有过渡期,导致他们一退休就宣告所有事情都不做了。毕竟,人的大脑唯有在不断接受挑战时,才能得到充分锻炼。只有大家对 “退休” 祛魅,或许才能迎来更精彩的人生。
2月前
2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