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公积金当提款机,也别以为月领是被限制自由;真正影响你退休生活品质的,依然是你对财务的认知和执行力。 最近,政府在《第13大马计划》中提出:未来的雇员公积金(EPF)新会员,或许会改为月领退休金的形式,而非一次性提领全部储蓄。 此消息一出,社交媒体和通讯软体群组都炸锅了: “这是我的钱,还要你来管我怎么用?” “我工作一辈子,不就是为了退休后可以爽爽花钱?” 作为一名理财教育者,我明白这种情绪。但,我们不能只用情绪来判断政策,而是要用逻辑与财务思维来看待这个改变。 公积金不是奖金,而是你的退休命脉 很多人把公积金当成“退休奖励”。努力工作了几十年,终于可以一次性提领,买车、旅游、装修房子,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但,现实是:公积金不是奖励,而是你未来几十年的基本生活保障。 如今,马来西亚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6岁,如果你60岁退休,那就表示你还有20年以上的人生要过。而你唯一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可能就是公积金。 所以,它不是你用来“犒赏自己”的奖金,而是你老年生活的“现金流发动机”。 一次性提领 vs 每月提领 哪种更好? 我们来比较一下: 优点 缺点 一次性提领 灵活自由,可用于大额消费或投资 一次性清账,心理上有“拥有感” 有利于自主控制投资项目 容易一次花光全部积蓄 不会理财者容易被骗或亏损 通胀风险高,钱若未妥善投资将快速贬值 每月提领 有规律的现金流,便于生活规划 降低冲动消费风险 有利于控制预算和支出 自主性降低 无法一次性支付大额开销 心理上可能觉得被“限制自由” 每种方式都有利弊,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管理这笔钱。 现实很残酷:大多数人没准备好退休 根据公积金局数据,大部分55岁的会员,平均只有约24万令吉的存款。 我们粗略一算,如果这笔钱要用20年,也就是每月一千多令吉,你觉得够用吗? 医疗、食物、房屋维修都在涨价。 更严重的是,部分人一拿到钱就去炒股、做生意,结果一下子就把钱败光,亦或不懂得节约,即便钱再多。两三年内就花光。 最后的结果呢?需要靠孩子养,成为子女负担,或者申请政府援助。 退休后,公积金怎么分配才合理? 我建议大家把退休金看作一个“多用途资金池”,公积金只是其中一个提款来源,而非唯一的来源。 退休后的财务安排,建议拆成以下几个用途来管理。以下我以“小陈”为例子来说明。 小陈基本背景: 年龄:55岁,刚退休 总净资产:3,000,000令吉;其中,1,000,000令吉存在公积金、1,000,000令吉投资在股票市场、1,000,000令吉是房产(主要是出租物业)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年均投资回报率可达10%,等于 每年300,000令吉 他给自己设定目标:第一年只花 240,000令吉,预留资金抗通胀,并让资产持续增长 第一类:生活必需基金(Essentials Fund) [vip_content_start] 小陈的生活支出:每月约 10,000令吉 稳妥起见,他预留 3年生活费:10,000令吉 x 36个月 = 360,000令吉 小陈选择把这笔钱留在公积金当作流动资金池,因为公积金有稳定收益,也能灵活提领 小陈预留这笔钱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自己在面临任何市场波动时都能安心过日子,不必卖股票或房子 第二类:长期成长投资(Growth Fund) 小陈将1,000,000令吉继续投资于股市 投资标的包括:全球大型蓝筹股(如Apple、Microsoft)、高股息股票(如啤酒股、银行股) 小陈的目标是让这些资产继续增长,为未来20至30年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增值 第三类:医疗缓冲基金(Healthcare Buffer) 小陈选择了高自付额(High Deductible)医疗保险计划,例如自付额 20,000令吉 为此,小陈准备了20,000令吉的应急金,作为可能的医疗支出。超过20,000令吉的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承包。 这笔医疗缓冲金通过公积金承担部分支出,配合流动性好、收益稳定的其他资产一起使用 目的很简单:保费便宜,医疗费用自己先承担小部分,大病靠保险理赔 第四类:梦想基金(Fun Fund) 小陈不只是为了“生存”而退休,他也要“活得精彩” 小陈分配了每月10,000令吉的预算,用于旅行、美食、兴趣课程等 比如:去北海道泡温泉、学爵士钢琴、带孙子去迪士尼 小陈清楚知道:梦想不是靠情绪消费,而是有规划地去享受 资金调整与未来计划 小陈设定一个通胀调整机制:每年视投资表现与通胀水平调整支出额度 若公积金资金用完,他将逐步变现股票或房产来维持2至3年的流动资金安全缓冲 通过“轮动”方式,他总能维持一定的现金流,不需恐慌卖资产,也不怕生活断粮 这个案例说明了:你不必每年只靠公积金生活,也不用一次性把公积金领完花光。 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系统、一个结构,让钱活下去、也让自己放心、家人安心。 如果你像小陈一样有能力投资,就让钱为你打工;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信心,那就先从管理好公积金和日常支出开始。 退休,不是一条终点线,而是一场新的马拉松。你的体力是你的知识,你的装备是你的资产配置,而你的方向,是你今天开始所做的决策。 钱要放在公积金里复利,还是自己投资? 公积金过去几年的年均回报率都坐落于在5%到6%,你有没有能力获得比公积金更高的投资回报? 如果你能稳健做到每年10%以上的投资回报,那你可以自己管理大部分资金;如果做不到,那就让公积金帮你投资,把钱继续放在里面,只提领部分所需。 重点不是谁厉害,而是你有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按照政府目前的说法,这项每月提领政策不影响现有会员。你仍然可以一次性提领、分期提领或灵活支取。只有新加入的会员才可能受制度影响,而这些人通常是更年轻的一代。 退休理财不能只看“收入流”,而要看“净资产增长” 很多人把退休生活看作“我每月能领多少钱”,这是一个误区。 真正重要的,是你整个资产组合是否还在稳健增长。“被动收入”很好听,但更关键的是: 你的资产组合有没有良好配置 你的房产、股票、现金能否灵活变现 能否在需要时卖出部分资产,制造属于自己的“人造现金流”? 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退休工资”,而不是被动依赖制度,给你多少,就领多少。 美国亦有社保制度(Social Security)每月发放退休金,但它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为了保护财务管理能力不强的人。 马来西亚若推行公积金月领制度,必然出自相同的初衷:让管不好钱的人有个最低生活保障。 政策会变,真正该变的是你的思维方式 别把公积金当提款机,也别以为月领是被限制自由。 未来的制度可能会改变,提领方式也可能调整。但无论政策如何改变,真正影响你退休生活品质的,依然是你对财务的认知和执行力。 退休不是“退出职场”,而是“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要有计划,要有节奏,要有底气。最理想的状态,是随时有盈余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 所以,不如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你辛苦存了一辈子的那笔退休金。
2月前
更多E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