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重庆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的不按套路出牌。它就是那个你看不懂、猜不透、但又忍不住想再多认识一点的朋友。

如今的中国,各个城市都在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试图通过打造沉浸式的“深度体验”来吸引游客。而在操作上,几乎无一例外地依赖社交媒体为扩散主轴,从短视频到直播,从图文种草到网络打卡,最终构建出一个个令人惊艳的“Wow Factor”;一种让人忍不住惊呼,必须拍照立刻发朋友圈的感官震撼。
ADVERTISEMENT
在这场视觉轰炸和情绪输出的比赛中,重庆稳稳占据C位。几乎每个第一次来的游客,都会发出灵魂拷问:“这里是中国吗?这不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的片场吗?”白天逛景点,晚上逛夜景,洪崖洞、李子坝、长江索道轮番上阵,感觉整座城市都在说:“来,给你个镜头,自己把自己拍成大片。”
但问题也来了:这种“网红感”,到底是城市魅力的自然流露,还是打了滤镜、加了特效、后期拉满的“剧本城市”?值得琢磨一下。
说正经的,重庆其实不是个靠颜值出圈的选手。它是个地地道道的“实力派”:西南直辖市,常住人口逾3000万,居住在一片山、水、雾、桥、坡、梯混搭出来的地形图里。朝天门是城市的中心点,长江嘉陵江在这儿握手言和。城市建在山上,楼房你高我低,街道左拐右绕,导游之洁说:高德导航都不敢轻易承诺“抵达目的地”。
这里的居民,几代人就这么在楼上楼下、左邻右舍之间穿梭生活。从前是工业重镇,兵工基地,如今一转身成了“网红城市”,说它是“反差萌”的代表,一点不为过。不过,热闹的表面下,也藏着很多还没被“拍出来”的角落和故事。
我跟重庆的初见,是2013年春天。那时的重庆,远没有现在这股“流量体质”。我住在南岸一栋沿江的服务式公寓,晚上在32楼阳台上望过去,渝中区的朝天门还是一片破旧。老房子灰头土脸,灯光稀稀拉拉,一整个“刚下夜班”的状态。洪崖洞才刚建成,冷冷清清,连本地人都不当回事。但我就喜欢这股子“素颜感”:不刻意、不装、不端着,有点土,却特别真。
其实,重庆一直都不是个“背景板”,它曾是抗战时期的陪都,历史分量很重。地理位置也不差,是长江上游的大枢纽。但因为地处内陆,地形“上天入地”,发展节奏一直追不上东部沿海那几个卷王城市。于是,有关部门想了想:要不我们也来点“文旅+社交+人设”?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说干就干,城市魔幻IP迅速上线,重庆开始疯狂“营业”;灯光秀、无人机秀搞的重庆夜景看了眼花缭乱,但也走一圈拍十条短视频,素材更多得剪不完。
但热度有时候来得快,去得也快。
游客一走,洪崖洞白天的“素颜”就暴露了:灯光一关,外墙斑驳、商铺混乱、火锅钥匙圈千篇一律;十八梯虽美,但原来的居民、锅碗瓢盆的生活气都没了;李子坝那站简直成了摄影棚,真正通勤的市民要不是内心强大,早就崩溃了。
而且,重庆没有成都的熊猫,没有西安的兵马俑,靠“轻轨穿楼”这种神操作记住一个城市,多少有点单薄和虚拟现实。
“网红经济”的通病就是短平快、高频率、强曝光。可旅游这件事,是讲体验、讲余韵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厚度和配套服务,那就很容易变成“来过一次,拍过照片,也就这样”的城市。
但我依然对重庆充满希望。它的底子实在太厚了:三峡文化、抗战记忆、川渝味道、山城地貌、码头文化、移民精神,这些可不是三分钟短视频能讲完的东西。怎么把这些真实的、值得回味的城市特质变成可持续的旅游体验,是重庆的下一场考验。
今年央台春晚在朝天门取景,又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无人机火爆!
我觉得,重庆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的不按套路出牌。它就是那个你看不懂、猜不透、但又忍不住想再多认识一点的朋友。山水与高楼一起出镜,历史和未来手牵手,市井和科技肩并肩:说不上哪点最吸引你,但每次回头看,都觉得,这地方还挺有意思的魔都!
所以,哪怕现在它还是全国No.1的“网红打卡圣地”,但我更期待有一天,人们再提起重庆,不只是说“拍照美”,而是会说:“那是一座值得一来再来的山城,有光影,有记忆,还有正宗麻辣火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